哑萝

发布于:2天前

初一数学如何做好衔接?

妹妹是一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好衔接,在线问初一数学如何做好衔接?


分类:初中

1个回复

一年级的代数教材涉及数学、公式、方程和不等式,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学、简单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是一年级的数学内容比小学更丰富、更抽象、更复杂,教学方法也不一样。然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衔接。

内容上的联系

1.算术数和有理数

小学数学研究算术数学中的问题,而中学数学从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1)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举例来说,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相反,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例,让学生明白,为了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负数。

二是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和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由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组成。这样,理解和操作有理数的概念就容易多了。

第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与小学算术数相比,有理数的分类只是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计算实际上由小学学过的计算和中学学过的“符号”两部分组成。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有理数的计算就不会成为难点。

比如:首先确定符号为“”,然后将数字部分相加,即。

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性、具体数到中学的一般抽象代数,这是数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过好这一关。

用字母表示数字的必要性。

以小学学过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速度公式、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等。,说明字母表示数量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数量关系,便于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是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很多学生误以为一定是负数,所以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意思,知道可能是负数,不一定是负数。

第一,弄清符号“”的三个作用:①运算符号,如;②性格符号,如;③表示相反数,如表示3的相反数。

接着,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谐的含义。

三是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和列代数式训练。

举例来说:表示a是正数,表示a是负数,某数a的2倍表示为等等。

3.算术解和代数解

小学用算术解法解决应用问题,中学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将未知量放在特殊位置,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代数解法将所求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位置,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此外,算术解法强调套型,代数解法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能力,这是思维方法的转折点。学生开始习惯算术解法,不适应代数解法,不知道如何找到相等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衔接,让学生明白使用算术解法不方便,最好使用代数解法,也就是说明方程。

第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保留了直观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小学数学方法的教学方法,吸收优势,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改进方法。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第一章《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以小学数学代数知识为基础,从字母表示数到简单方程,在小学高年级占比很大。是小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复习,但也是初中代数的需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教学中,要注意承上启下,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

(1)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需要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大一新生习惯了小学详细的形象讲解,不适应“急转弯”。因此,教学不应过多、过快、过抽象。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使用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逐渐直观地过渡到图形、语言和文字,最终达到抽象思维。

举例来说,教授相反的概念顺序:①观察数字特征(只有不同的符号);②引导学生获得概念。

前后对比(2)

初一代数学教学,运用对比加速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体系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可以比较意义、性质、解集和解法,说明相似性和差异,揭示特殊性,帮助学生掌握不等式知识,避免混淆。

三是开拓思路

初中生考虑问题简单,不善于全面深入思考,往往注意一方忽略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给出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分析思维方法和错误原因,启发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举例来说,学生误以为(原因:2个a大于1个a),忽略了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负或零)。

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联系

1.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刚从小学升到一年级,要保持良好的小学习惯,比如坐姿端正,答题热情,声音响亮,积极发言等等。

2.引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小学习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做作业,多练习。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指导预习、复习和总结,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这个问题是一个讨论问题,需要详细解释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方法。答案从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学习习惯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内容衔接包括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数与代数式的变化、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教学方法的衔接强调缺失填补空白、循序渐进、前后对比和开拓思路;学习习惯的衔接注重保持良好的习惯,指导科学方法。答案涵盖了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点,逻辑清晰,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