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醉笑清风

发布于:1037天前

四年级数学如何写思维?

姐姐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教四年级学生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思维不怎么灵敏,在线问有什么四年级数学写好思维的办法?

分类:小学

1个回复

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个年级都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要有意识地从一年级开始培养。比如了解大小、长度、教学数量,就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学数量的构成需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果你在10岁以内教学,你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学生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假如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在一年级,我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也许我可以在低年级得到高分,但我的数学素质没有提高,我的思维能力没有提高,这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非常困难。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部分。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几何、统计等问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概括客观事物的定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结果。因此,在教授每个概念时,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物或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它们的基本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长方体,告诉学生这叫做长方体。学生应首先观察长方体的各种物体,引导学生找出其表面、边缘和顶点的数量和特征,然后抽象图形,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教学计算规则和规律性知识要注重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得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个例子都要引导学生做出个别判断〔比如(5 3) 7=5 (3 7),先把5和3加在一起,然后和7加在一起,然后和5加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几个例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在等号的左侧,首先添加前两个数,然后添加到第三个数,而在等号的右侧,首先添加后两个数,然后添加到第一个数,结果保持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更加清晰,而且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将获得的一般结论(如29 57 13)29 57 13),让学生说出简单的计算依据,然后学习演绎推理的方法。 2.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贯穿于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复习、教授新知识、巩固实践、扩大应用,都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出公式问题后,他们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当学生有计算错误时,说出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学会类推,有效地消除错误。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引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终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规则。例如,教授两位数乘法的关键是直观地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一位数乘法和十位数乘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整个十位数乘法的积累位置,最后总结使用两位数乘法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出来,总结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过程分开。不建议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限于课堂或课堂的某个环节,只有一两个稍微困难的问题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特定的思维训练课程。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力量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以掌握特殊的内容或特殊的方法,但不能取代整个教学过程来发展思维的任务。 3.运用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好练习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因此,设计好习题已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本上的习题也很难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所以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首先,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例如,在学习倒数后,为了了解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运用倒数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是非的练习:“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应该分析是否有大于1和等于1的假分数倒数。要理解这一点,有必要澄清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倒数,然后运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来分析一些假分数的倒数等于1,从而得出上述判断是错误的结论。第二,在讲解练习时要有指导性,不能只注重结果。学生说出正确答案要问他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出错误答案要让他知道哪里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