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价(四)(第四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是:两者
都( )
A.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
2.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
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③与少数民族结盟
④设置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补偿训练】
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 )
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抗击外来殖民侵略
③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④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杂居的过程
B.社会封建化的过程
C.民俗汉化的过程
D.南下开发的过程
4.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有( )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联系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比起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
A.对外交流的地域扩展到欧洲
B.对外交流的物品以丝织品为主
C.对外交流设有中央机构
D.对外交流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6.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于( )
A.集体安全原则 B.委任统治原则
C.全体一致原则 D.维护和平原则
7.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包括( )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
③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④少数大国操纵,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补偿训练】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答卷的“成功”之处不包括(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
C.彻底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D.奠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基础
10.下图是20世纪中期的宣传画。该画有助于了解 ( )
A.“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万隆精神”的形成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1.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议员、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 )
A.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B.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2.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个,到1989年增加到37个,到1997年,增加到52个;1977年,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71个,到1989年,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增加到1 163个。由此说明,此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
是( )
A.独立自主
B.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