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 第10页,共11页 第11课同步测试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 B.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 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 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雍正以后清朝管理西藏亊务的是 ①驻藏大臣②都护③宣政院④***、班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而以粤海关为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封锁其他海港,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上述变化表明 A. 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B. 乾隆年间始行“海禁”政策 C. 清朝闭关锁国趋势日益明显 D. 广州一口通商助推中外贸易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清朝版图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 设立奴儿干都司 B. 册封班禅和*** C. 设立宣政院 D. 设立伊犁将军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 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 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 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 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 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 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在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强有力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 ) A.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C. 东北地区充分开发 D.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第3页,共11页 第2页,共11页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这段记载说明了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政策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 由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 B.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C. 汉武帝的执政风格 D. 匈奴和汉族的联系加强 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A. 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 A.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 民族交融更进一步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社会风气昂扬进取 某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其中一组学生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统治者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C. 统治者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统治者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 古代玉石业发达 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大清一统志·外国》中有记载:“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嘉庆年间有记载:“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敕谕一道,以示怀柔。”分析以上记述,可知() 第3页,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