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第5课同步测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下列诗词与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一一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①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龙生龙,凤生凤 A. 察举制;世袭制;科举制;军功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 C.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军功制 D. 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制 隋朝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特点是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提高官员的素质。这一制度是 (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 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严重阻断贵族人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一定公平公正 第13页,共13页 第2页,共13页 据学者统计,唐代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在入仕名额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仅在中央任职的士人就已达94%和85%,长安、洛阳分别有72%和82%的士人拥有强大的家族仕宦传统(三代或以上拥有官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后期 A. 科举制尚未完全成熟 B.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C. 选官标准发生重大转变 D. 南北取士差异大为改观 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 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C. 保证选拔程序的公正 D. 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 A. 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 B.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C.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 D. 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 据统计,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这一做法 A. 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 B.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C. 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 D.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据周彝铭记载,西周天子有权对每一位世袭的官职进行重新册命,册命时可以对职位进行适当的变更和调整。除此之外,周天子还可以任命、调度诸侯国内的官员,诸侯也可以兼任王室的官职。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 宗法分封流于形式 C. 选官制度有所完善 D.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因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下列制度中与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相关的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B. 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 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 D. 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第3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