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2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docx
文档介绍:
第17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
A.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 B.地方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C.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 D.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2.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3.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4.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5.鞭打春牛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明代吕坤在《题春牛图——山西示民》中,劝谕乡民:“新春一换,万物发生。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这一活动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 D.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吹捧
6.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7.明代弘治时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名宦、乡贤,以为世劝”嘉靖年间责令地方官“备查各处名宦、乡贤,果有遗爱在人,乡评有据,即便及时兴立柯祀,以励风化”。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 B.科举制度不断完
C.名宦乡贤掌控基层权力 D.皇权直接延伸至民间
8.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一变化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 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 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9.《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基层管理逐渐加强 B.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及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 D.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
10.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11.周代宗族实行族长制,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对族人的治理权和对族内资源的支配权,族人严格服从族长管理。到了清末民初,有些宗族实行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这主要体现了
A.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 B.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
C.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 D.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3.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1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A.政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