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第14页,共15页 第一单元测试 王安石变法期间, 司马光评价说: “中户以下大底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鞭笞缧绁, 唯恐不迨。”该评价( ) A. 既反映了客观问题也攻击了变法 B. 完全是反对者个人偏见 C. 完全是保守派的政治攻击 D. 实事求是反映现实问题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天子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了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商与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 A. 王畿所在方位 B. 诸侯权力范围 C. 王位产生方式 D. 封国面积大小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 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学****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 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 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 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 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 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如果追溯历史,凡国家势力太强大的地方,资本主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欧洲乃至法国阔步前进,这是因为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市民社会破除了封建制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政府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 B. 市场经济需用宪政规则约束住政府 C. 欧洲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 D. 资本主义发展摧毁了欧洲民族意识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第15页,共15页 第2页,共15页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经济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 ) A.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 D. 使代役租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经纬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D.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1729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所谓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民意机关,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各国代议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3页,共15页 第14页,共15页 A. 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B.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 德国帝国国会由间接选举产生 D.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下列内容选自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