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历史 注意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C正确;图片没显示农耕工具、商品贸易且图片陶器无法显示是彩陶,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 2.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 政治状况 B. 经济发展 C. 科技进步 D. 军队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的“刖”和“劓”都是古代残酷的刑罚,古代刑罚反映当时的律法和政治状况,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A。 3. 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兴办太学 B. 平抑物价 C. 盐铁专卖 D. 统一铸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D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故A错误;BC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但是与货币无关,故BC错误。综上故选D。 4. 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A. 南下灭陈 B. 营建东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故C正确;隋文帝南下灭陈,故A错误;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进一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故B错误;隋炀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打破门第束缚,创立科举制,故D错误。综上故选C。 5. 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A. 草市的出现 B. 商业的发展 C. 纸币的使用 D. 商帮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商业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其表现有:坊市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日中为市的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故B正确;草市出现在魏晋时期,故A错误;纸币的出现和使用是北宋商业繁荣的表现,故C错误;明清时期商帮大量出现,故D错误。综上故选B。 6. 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A.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 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 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故B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也用自己的货物换取其他国家奇珍异宝,AC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故D错误。综上故选B。 7. 明代某著作,记载了谷类和棉麻作物裁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产技术。这部著作应该是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D正确;《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A错误;《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药学书籍,故B错误;《农政全书》为明徐光启所著的农业书籍,故C错误。综上故选D。 8. 学者章开沅认为:“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