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三)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建成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主要作用是( ) A. 南粮北运 B. 防洪灌溉 C. 蓄水发电 D. 经济交流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B。 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B. 民族融合的影响 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各类北方面食,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影响,故选B。 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B. 导致了西汉出现王国问题 C.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致使中国北方出现战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 ”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 4.右图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柱状图,促成隋唐之后这一比例不断增长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解读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不注重家世门第,而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选C。 5.《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相重 D. 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选B。 6.中国“四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 B. 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C. 炼丹时偶然发明的***,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 D. 南宋时指南针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故选D。 7.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航海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答案】A 【解析】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反映的是越南人用淡金交换中国青瓷盘碗的史实,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经济交流。故选A。 8.有学者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