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为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儒道一家 D. 以民为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张重视民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重农抑商是法家提出的,排除B;儒道一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 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刺史制度的确立 B. “推恩令”的实施 C. 七国之乱的发生 D.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候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B项正确;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跪坐****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政权分立加剧 D.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 4.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A. 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 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进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薛元超和唐宣宗都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尊崇,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殿试的设立,排除A;科举制是当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进士的来源,排除D。 5. 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 赋税制度的改革 B. 江南经济的发展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土地政策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选B;赋税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C;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6. 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A. 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 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 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 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