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恩施州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依据题干“人面鱼纹彩陶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故C符合题意;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排除D。故选C。 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A. 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 B.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是从商朝开始的,春秋战国是东周时期,A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3. 隋、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下列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是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唐蕃和亲 D. “遗唐使"来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经历艰难险阻,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在天竺遍访名寺,研究佛法。10多年后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珍贵文献,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A正确;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排除;唐蕃和亲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排除;“遗唐使”来华反映的中日两国的交往。D排除;故选A。 4.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春秋之际名医扁鹊著有《伤寒杂病论》 B. 张忡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C. 名医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D.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所以D项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的,而不是扁鹊,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所以B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5. 诗史一体,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两首诗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个不平等条约? A. 甲:《南京条约》乙:《天津条约》 B. 甲:《天津条约》乙:《《马关条约》 C. 甲:《南京条约》乙:《马关条约》 D. 甲:《南京条约》乙:《北京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诗歌甲“海边五口又通商”“问君港岛可曾留”可知反映的是《南京条约》,据所学,《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等;诗歌乙“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等给日本。C正确;《天津条约》增开了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没有涉及到割地,AB排除;《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排除;故选C。 6. 阅读文本是学****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文本中,阐违了“中国抗日故争胜利的原因”的语句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全民族团结和共同抗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是抗日战争的意义,故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7. 有学者认为,只有争职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标志是 A.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踏上民族复兴征程,故B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 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