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考点26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备战2021年中考历史考点一遍过.doc


初中 八年级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3页8.32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考点26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备战2021年中考历史考点一遍过.doc
文档介绍:
一、世界现代史模块概述: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四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恐怖主义、世界安全问题。
二、单元时空线索
三、单元知识架构
四、单元主题线索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美苏冷战。
两大对峙集团
北约与华约。
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日、欧洲)、
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三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五、考点梳理
考点一、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 美苏“冷战”
时间
1947年3月~1991年底
概念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
(1)战后美国的强大与战略追求: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2)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并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3)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认为自身的民主制度、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潜在的重点防御对象,双方的对抗与冲突不断加剧
(4)世界人民的心声:战后人心思定,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鼓动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揭开“冷战”序幕
过程
(表现)
开始(政治方面):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 ]出台,冷战开始
发展(经济方面):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1949年,苏联建立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在经济上控制东欧
基本形成(政治方面):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4)正式形成(军事方面):194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苏联主导的“华约 ” 相继成立,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
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影响
消极
(1)威胁人类和平:“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如1962的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使人类处于核战争阴霾之下)
(2)阻碍全球经济发展:阻碍了全球化发展和进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在外
(3)导致国家分裂和局部战争:造成了德国、朝鲜半岛、中国(台湾问题)等的分裂,爆发美国侵朝、侵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等
积极
(1)均势下的和平: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共存中的进步: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新兴力量崛起: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于1961年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成为国际政治舞台重要的力量
(4)科技迅猛发展:美苏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
2. 杜鲁门主义 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
杜鲁门
主义
提出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
内容
(1)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
(2)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影响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德国
分裂
背景
(1)纳粹法西斯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前奏
“柏林危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