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 1.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助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 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 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 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都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故D正确;ABC题干中未体现,故错误。综上故选D。 2. 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A. 商品买卖发达 B. 文化交融密切 C. 人员往来频繁 D. 丧葬文化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可知,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文化交融密切,故B正确;“画像石、画像砖、壁画”“装饰”说明中原文化受西域文化影响,表现不出商品买卖发达、丧葬文化相同的意义,故AD错误;题干信息只能间接能反映内地与西域人员往来频繁,C不如B直观,故错误。综上故选B。 3. 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儒学社会基础牢固 C. 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 尊孔读经得到提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漫漫历史就如同无边的黑夜。这句话是赞美孔子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依据材料“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可知,社会各阶层都对孔子及儒家学说推崇,儒学社会基础牢固,B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学说,但A与题意主旨不符,故错误;CD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B。 4.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A. 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C正确;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将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递世界各地种植,但题干信息还提到了生产技术、荒地开垦等信息,A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错误;B说法太绝对,且题干信息无法显示,故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故D错误。综上故选C。 5. 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