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主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讲解篇)-【领跑中考】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大盘点(部编版).doc


初中 九年级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16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主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讲解篇)-【领跑中考】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大盘点(部编版).doc
文档介绍:
主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公元1368~公元1840年)

中国
世界
阶段
特征
政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和东厂;雍正帝设军机处
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思想
(4)文化: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5)民族关系:册封***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地区;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政治:奥斯曼土耳其发展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英、美、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覆灭
(2)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的兴起和进一步传播
中外
联系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俄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考点 1 明朝的建立明朝皇权强化八股取士
2011版课标: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的
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皇
权强化
措施
中央:
权分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置内阁: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公务,并备咨询顾问;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此后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3)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4)设置厂卫:明太祖设立直辖于皇帝的锦衣卫,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明成祖时设
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是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
(5)廷杖立威:为提高皇帝权威,朱元璋采用“廷杖”惩处大臣
地方:
(1)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
(2)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点
地方和中央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影响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八股
取士
概况
(1)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2)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特点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
影响
对现实:禁锢了士人思想,缺乏对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中举者成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忠实奴仆,不利于选贤用能
(2)对后世: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皇帝专
权的
弊端
(1)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独立性
(2)统治者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名词解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专制主义指的是决策方式,主要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指的是管理方式,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
考点 2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2011版课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明成祖、明宣宗时期)
条件
国力强盛: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技术先进: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目的
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威望(“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海外的奇珍(到西洋“取宝”)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关键信息:刘家港、西洋、天方、明
概况
航行概况: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物品交流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