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5第十五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14课)【中考历史总复习讲练学案(含解析)】.doc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0页43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15第十五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14课)【中考历史总复习讲练学案(含解析)】.doc
文档介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十五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14课)
【时空坐标】
【考点梳理】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原因:
(1)政治: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概况:
(1)代表人物: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手)、胡适(倡导白话文)、李大钊(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蔡元培(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等。
(2)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口号(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4.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5.评价:
(1)影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尊孔复古;李大钊;蔡元培;鲁迅。
2.易混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最早倡导白话文的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考点二 五四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
(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2)高潮:6月5日之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4.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结果——取得胜利(基本目标实现):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7.“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程标准: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条件:
(1)阶级条件: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②过程:
a.经过五四运动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b.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c.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d.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