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下学期四年级语文专项复****卷
一、课内阅读。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读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这一假说”指的是 。
(2)“这一假说"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之后的推测.句中的“_____”一词也说明科学家们在没有找到证据前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2.“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 )(填序号)
①古生物学家们绘制的恐龙的画像。
②古生物学家们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
3.“点睛之笔”在文中指( )(填序号)
①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的辽宁西部发现的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②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③文章或绘画传神的精妙之处。
4.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外阅读。
森林卫士穿山甲
穿山甲是一种全身披鳞的兽类,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有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等,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穿山甲长约3090厘米,尾长约30厘米,体重约1500-3000克。穿山甲善于掘洞,掘洞时前肢挖土,后肢刨土,不一会儿就钻进土中,因身上长满坚硬的角质鳞片,很像盔甲,挖洞又迅速,好似有“穿山之术”,故名穿山甲。它多单独活动,白天在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它( )听觉和视觉较差,( )嗅觉灵敏。牙齿退化,胃中有砂石帮助研磨食物。穿山甲( )善于打洞,( )能游泳,也能上树。小穿山甲稍大后,常“骑”在母亲背上,随母亲外出觅食。穿山甲遇到危险,便把身体蜷成一团,头裹在腹部下面。这种防御方式对付动物有效,但对猎人却没用。穿山甲肉味鲜美,甲片是传统中药,所以遭到大量捕杀,数量已经很少了。
穿山甲是白蚁的克星。白蚁的巢穴往往深藏于地下。穿山甲发现白蚁的踪迹后,即会尾随追击,直捣巢穴,用尖吻插入其内,伸出黏腻的长舌迅速地舔食白蚁群。有时它躺下装死,伸出满是腥味黏液的舌头,待贪食的白蚁群爬满时,舌头一卷,全部吞食。有时它将鳞片打开,引诱白蚁入内,当数量可观时,关闭鳞片,步入水中,打开鳞片使白蚁漂浮于水面,即可一一收拾。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天可吃数万只白蚁,也有人说一次可吃一升(约1.5千克)。照此计算,一只穿山甲能保护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山林不受白蚁侵害,所以人们称其为“森林卫士”。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