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 物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 1. 孙悟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e”装片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孙悟同学想看到尽可能多的细胞,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①④ B. 可以直接使用③号镜头以尽快找到观察目标 C. 字母“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 D. 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孙悟同学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 【详解】AB.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越大,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越小,数目越多。目镜的镜臂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而物镜的镜臂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据此,若要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物像的放大倍数最小的一组镜头,应选用①和④。 不可以直接使用③号镜头快速找到观察目标。A正确,B错误。 CD.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即字母“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CD正确。 故选B。 2. 作为个体的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中 B. 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C. 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体积比原细胞小,但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D. 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的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动植物不同,植物还需形成新的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成了两个细胞。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 【详解】A.女性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A正确。 B.细胞核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复制加倍现象,然后染色体平均分成两份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不同,B正确。 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再平均分配,这样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C正确。 D.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3. 2020年初非洲暴发了特大蝗灾并向南亚蔓延,我国派出的“鸭子军团”参与灭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此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蝗虫→鸭子 B. 如果农民在农田中喷洒农药DDT,那么鸭子体内积累的DDT比蝗虫多 C. 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较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D. 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即可。 【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蝗虫→鸭子,A错误。 B.在“草→蝗虫→鸭子”食物链中,植物的级别最低,体内积累的DDT最少;蝗虫是第二营养级,体内积累的DDT次之;鸭子的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最多,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C正确。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家园。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选A。 4. 小明想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用于兴趣小组的研究,以下植物中无法产生种子的是( ) A. 铁线蕨 B. 白关丝瓜 C. 银杏 D. 樟树港辣椒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