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健康地生活
一、教材重点回顾: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杀灭、消除病原体
非特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消灭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产生抗体,消除抗原
特异性免疫
2.免疫的类型
(1)根据免疫获得途径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名称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
形成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
与遗传因素无关
特点
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具有非专一性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专一性
组成
皮肤、粘膜和吞噬细胞等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防线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的原理是: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或异物)叫抗原。
注意点:①抗体是人体产生的特殊蛋白质。
②抗原不仅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还包括移植器官、异体组织、过敏原、衰老死亡的细胞等。
③免疫不一定都是有益的,如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度异体器官产生排斥,从而造成移植失败。
3.免疫功能
(二)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
举例
概念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流行感冒、肺结核、乙肝等
特点
传染性和流行性
基本环节
传染源
得病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得病的人或疑似病人做到早诊断,对得病的动物焚烧或掩埋。
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勤通风、出门戴口罩等
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积极锻炼身体
2.传染病的类型
种类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
主要传播途径
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和肺
飞沫、空气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和食物
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接触传播
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癣、淋病等
3.艾滋病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3)现在还不能通过注射艾滋病疫苗进行预防,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蚊虫叮咬等不会被感染艾滋病。
(三)用药和急救
1.用药
(1)安全用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药物 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2)药物的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简称OTC)
(3)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要关注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上所提供的的各项信息,包括药物的主要成分、用法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等。
(4)用药误区:将普通药当补药;用药量越大、用药越多,疗效越好;苦药加糖,用茶送服;迷信补药和输液;中药、中成药没有毒副作用;病情稍好,立即停药。
2.急救
(1)紧急呼救:拨打120、煤气中毒、触电等的紧急处理办法
煤气中毒先要关闭气源、将人放到通风处;触电人员先要切断电源。然后立刻拨打120,说明姓名、地址和基本病情。
(2)胸外心脏挤压:挤压时,救护者应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cm,然后放松。
(3)人工呼吸: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②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通畅;③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以下图示为人工呼吸
的步骤。
(4)出血和止血
①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一般伤口较小、出血不多,将伤口冲洗干净后,贴上创可贴,或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②大静脉出血或动脉出血:要拨“120”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在远心端进行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止血。
(5)心肺复苏操作: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呼吸道畅通,再做2次人工呼吸。
二、高频考点梳理
1.正确区分抗原和抗体
特点
作用
联系
抗原
一般来自外界,如病原体、异体组织、疫苗等;也有体内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