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 2020年高中升学考试 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 2.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 3.g取10N/kg。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表中相应的位置上。) 1.为了纪念在物理学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有时会用他们的名字作为物理量的单位。如图中的四位物理学家,用于命名电阻单位的是( ) A. 牛顿 B. 焦耳 C. 帕斯卡 D. 欧姆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力的单位是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功的单位是以焦耳的名字命名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压强的单位是以帕斯卡的名字命名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电阻的单位是以欧姆的名字命名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手影 B. 桥在水中“倒影” C. 钢笔“错位” D. 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墙上的 “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桥在水中形成“倒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钢笔“错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正确; D.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可以扩大视野,是凸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3.在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中,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响度 D. 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分别在是声源处、在传播中和在人耳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的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C错误; D、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声源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我国家庭电路电压是36V 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 一支水性笔的长度约为15dm D. 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40℃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迈出一大步约为1m,用时约1s,故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符合实际情况,故B符合题意; C.一支水性笔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 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 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 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 B.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是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B项不符合题意; C.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壁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项不符合题意; D.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是因为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关于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现家用电器或电线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后救火 B. 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由于电路短路引起的 C. 开关的塑料外壳是不导电的,用湿手拨动开关不可能触电 D. 用试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时,手不能接触试电笔尾部金属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家庭电路失火,应切断电源再救火,防止救火的人触电;空气开关跳闸,可能因为电路短路,也可能因为电路超负荷运行;湿手拨动开关,由于水能导电,可能会触电;使用试电笔时,手必须与笔尾金属体接触,形成通路,才能根据氖管是否发光辨别火线与零线。故选A。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