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 1. 下列一些物理数据,说法合理的是( ) A. 一位初中学生身高大约是160cm B. 一本物理课本质量大约是220mg C. 我们骑自行车的速度一般是72km/h D. 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大约是50N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成年人的身高约为170cm,一位初中学生身高大约是160cm,故A符合题意; B.一本物理课本质量大约是220g,故B不符合题意; C.我们骑自行车的速度一般约为5m/s,达不到20m/s,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个成年人的质量大约为50kg,根据G=mg可得,成年人的重力约为 G=mg=50kg×10N/kg=500N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我们的书包带扁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 B. 运动鞋的鞋底有凹凸花纹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摩擦 C. 汽车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D. 用吸管能吸入饮料的原因是因为有大气压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们的书包带扁而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运动鞋的鞋底有凹凸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对地面的摩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由于司机具有惯性,会向前倾,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吸管能吸饮料时,管内气压减小,而饮料上方的气压大,于是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进入口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于科学家不懈的实验探究。早在1862年,有位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探究得出了导体中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这位科学家是( ) A. 焦耳 B. 欧姆 C. 牛顿 D. 法拉第 【答案】B 【解析】 【详解】A.焦耳最早发现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及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焦耳定律,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规律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欧姆总结得出,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故B符合题意; C.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大定律和光的色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历经10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法拉第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关于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盛有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光的折射现象 C. 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被折断了,是光的反射现象 D. 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碗底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在水面发生折射进入人眼,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碗底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碗底的上方,所以看上去碗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正确; B.在水中飘动的白云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戴近视眼镜是为了矫正近视眼,眼镜片是凹透镜,光线经过镜片时发生折射,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我们物理知识有着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 “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D. “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不管温度多低,故雪的温度虽然低,但它的内能不为零,故A错误; B.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故C正确; D.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热辐射传给地球的,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大地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6. 2022年2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奥会。图甲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它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来展现出滑雪运动员的英姿。图乙是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U形场地比赛的图片,关于比赛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