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中考—理科综合(物理) 理综共150分,其中物理80分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小明来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参加“丹心向党·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是他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 A. 20cm B. 50cm C. 120cm D. 150cm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冲锋号的长度与人的胳膊的长度大约相等,而人的胳膊的长度约为50cm,所以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50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社区志愿者对居民日常用电常识进行了调查,下列说法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 A. 可用铜丝替代烧断的保险丝 B. 更换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 C. 能用湿布擦拭正发光的灯管 D. 低于220V的电压都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保险丝熔断后,不能用铜丝来代替,因为铜丝的电阻率小、熔点高,用铜丝代替保险丝,不能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故A不符合题意; B.更换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防止手触碰到火线连接的部位发生触点事故,故B符合题意; C.不能用湿布擦拭正发光的灯管,湿布时容易导电,防止湿布接触到火线链接的部位,发生触电事故,故C不符合题意; D.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到工厂参观,看到车间里摆放着如图所示的高凳,工人师傅告诉大家这是电力作业安全登高凳。下列可用来制作这种高凳的材料是( ) A. 不锈钢 B. 铁 C. 铝合金 D. 木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了避免电力作业时发生触电,制作这种高凳的材料应为绝缘体,所以应用木头制作。 故选D。 4. 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5. 2022年北京冬奥会,山西运动员苏翊鸣在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中夺得金牌。如图所示,是他在比赛中的情景。下列对他加速下滑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运动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B. 相对于地面他是静止的 C. 高度下降重力势能减小 D. 受到惯性作用持续下滑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他加速下滑过程,速度变大,所以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 B.相对于地面他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相对于地面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下滑过程中他的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故C正确; D.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6. 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 霜前冷,雪后寒 B. 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答案】B 【解析】 【详解】A.雪糕周围会冒“白气”, “白气”的本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而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与“白气”的成因不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缸出汗的本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与“白气”的成因相同,故B符合题意; C.沸腾是汽化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液态的水汽化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与“白气”的成因不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三尺描述的是水凝固成冰的现象,与“白气”的成因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人类最早的磁化技术出现在我国宋代。据《武经总要》记载,如图所示,古人先将鱼形铁烧红,令铁鱼头尾指向南北,然后将其放入水中冷却,依靠地磁场获得磁性,再将其放入水中漂浮,制成指南鱼,图中是它静止时的指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鱼形铁不能被磁体吸引 B. 指南鱼周围存在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