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七 热点题型
专题提升演练
1.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为减少水体污染,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可以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解析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大,但淡水很少、分布不均,故A错误。
答案A
2.下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b管中铁钉不会锈蚀
B.L端与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该实验说明铁锈蚀与空气、水有关
D.若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解析由装置图可知,试管a中的铁钉处于极易生锈的环境中,一周后试管a内铁钉生锈,在生锈的过程中氧气不断消耗,因此试管a内压强变小,而b试管中铁钉缺少水,不易生锈,试管b内压强不变,所以U形管内L端液面上升,R端液面下降。食盐水能使铁生锈的速率加快。
3
答案B
3.如图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过滤后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解析由曲线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溶液的温度M点比N点要低,而100***中溶解的A物质是M比N多,如果要从N→M,可加入A物质或降温;如果要从M→N,可升温。
答案D
4.铜屑表面呈绿色,欲利用其制取胆矾,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制取流程,有关该流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①所用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玻璃棒
B.铜屑表面呈绿色的物质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C.由固体B制取硫酸铜溶液的过程中,方法1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D.操作②的步骤为将硫酸铜溶液加热蒸干
解析A.由题意,操作①是把溶液A和固体B分离开,说明操作①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不正确;B.铜绿是碱式碳酸铜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2(OH)2CO3,故正确;C.制取硫酸铜溶液过程中,方法1生成了二氧化硫这种副产物,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所以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故不正确;D
3
.由溶液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胆矾是结晶水合物,如果采用加热蒸干的方法将得到的是硫酸铜粉末而不是胆矾,故不正确。
答案B
5.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镁在氧气中燃烧
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B
6.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探究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设计了以下流程图并完成了回收铜和硫酸锌的实验。
(1)X的成分为 ;操作Ⅰ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加入B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Ⅱ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解析(1)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所以加入的A是锌,X的成分为锌、铜,操作Ⅰ分离出了固体和溶液,所以操作Ⅰ是过滤,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4
(2)加入过量的锌可以使硫酸铜完全反应,但是过量的锌对于铜仍是杂质,故向固体X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锌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从ZnSO4溶液中得到ZnSO4固体的方法是蒸发,所以操作Ⅱ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答案(1)锌、铜 漏斗
(2)Zn+H2SO4ZnSO4+H2↑
(3)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7.乙醇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 ;
(2)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所得混合物的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之间是 ;
(3)如图所示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
请回答:
a.写出上述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b.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解析(1)闻到酒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