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修辞手法
一、常见题型:
1、客观题:
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
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B
二、常的修辞格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引用、对比、反语等。
1、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作用:使语言形象生动,还可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向东流。
④天似( ),笼盖四野。
比喻特点:
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
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
如: 1、街上仿佛没有人。(没有喻体,或者说找不到本体)
2、他长得像他哥哥。(他和哥哥属于同类)
3、她像是有心事。(她不能说是“有心事”的本体,“有心事也不能说是”她“的喻体,”像是“表猜测。)
比喻的分类:
明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暗喻:月亮和星星是不用电源的灯。
借喻: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例: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例:钦差大臣满天飞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需表达的事物。
A、专用名代替通用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聪明才智的人)
B、用事物特征代事物:黄发垂髫(代老人和小孩)
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①借代侧重在代替,借喻是一种比喻说明。
②借代侧重于“相关性”(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不能改为明喻,而借喻侧重于“相似性”,可以改为明喻 。
③二者可以用能否加“像”字来辨认。可以加“像”是借喻,不能加“像”是借代。
4、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系,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例: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华,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定的春光,一定的清香,一定的暖意。
作用: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
例: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作用: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
6、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间隔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