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一、“二月革命”
1、发生的背景
“一战”使得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争的失利和经济危机激起了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1917年3月,起义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结果: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形成了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
3、胜利后的困惑
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俄国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4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革命的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国十月革命的标志)
1、背景
1917年秋,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公开***革命群众。
2、经过
1917年11月,在革命运动席卷全俄的形式下,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者首先迅速占领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战略要地;然后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中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3、结果
1917年11月9日,列宁领导的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影响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标志。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了四年之久。
(3)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3、影响: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4、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实行新政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主要内容(措施)
(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金融业是首先整顿的)
(2)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