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2 六国论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暴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厌
答案 ①同“曝”,暴露 ②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思厥先祖父
父亲的父亲
②可谓智力孤危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百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④至于颠覆
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⑤刺客不行
不可以,不被允许
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答案 ①泛指祖辈、父辈 ②智慧和力量 ③它的实际数量 ④以至,以至于 ⑤不去行刺 ⑥旧事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兵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草木皆兵
(2)得
①此言得之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⑦洋洋自得
(3)犹
①犹抱薪救火
②良将犹在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1)①名词,兵器 ②名词,战争、战事 ③名词,军队 ④名词,士兵
(2)①形容词,对、正确 ②动词,取得、得到 ③动词,能够 ④副词,应该 ⑤动词,同“德”,感恩 ⑥动词,实现 ⑦形容词,得意、满足
(3)①动词,如同、好像 ②副词,还、仍然 ③连词,尚且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义不赂秦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能独完
⑤始速祸焉
⑥李牧连却之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②名词作动词,礼待 ③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⑤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破灭之道也
④苟以天下之大
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其势弱于秦
⑦洎牧以谗诛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非 ②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④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⑤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⑥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⑦被动句 诛:被诛杀 ⑧被动句 标志词:为……所
6.文化常识
(1)苏洵,字明允,号______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_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_”,有《嘉祐集》***。
(2)思厥先祖父
先:对____________的敬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