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07 常考古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微积累.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6页11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07 常考古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微积累.docx
文档介绍:
微积累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7(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识记方法
示 例
一线串珠法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
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
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莲居士”,称籍贯“青莲”,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
归类联想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
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一、古代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