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4页2.57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docx
文档介绍:
突破三 “法”“情”合一,鉴赏表达技巧
[导语]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和评价技巧效果等。复****时需要构建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在训练中针对判断、分析两大环节用力,久久为功。
(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一、修辞手法
分类
效果
赏析要点
比喻
明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暗喻
借喻
比拟
拟人
使被描写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拟物
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借代
代人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引发读者的联想。
赏析时,可用“用……代指……”的句式。
代物
代地
代事
夸张
夸大
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缩小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双关
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互文
使语句简练、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
[说明] 1.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徳。
2.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理解运用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③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⑧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喻、夸张)
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理解运用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鉴赏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两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两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它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急”字既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