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详解· 核心突破1.doc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7页83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详解· 核心突破1.doc
文档介绍:
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文章百变皆有路,理清文脉方悟情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题型一般有3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基础先导】
1.(1)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其“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起笔这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这句话是“文眼”。“清”“静”“悲凉”既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统一起来。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第⑫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这句话是文眼,直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放在开篇第一句非常惹眼。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3.开篇写了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
提示 (1)思路章法: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2)思想内容: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普遍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写作效果: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更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忏悔。
4.本文结尾一段只有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请简要分析此段的作用。(6分)《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
提示 结构上,与开头的“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形成呼应。内容上,再次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突破一 分析行文思路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文章的整体构思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具体见下表:
结构安排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说理散文论证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关关系
并列关系
段落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材料
组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直接
考查
(1)(2018·浙江卷)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汴京的星河》)
(2)(2012·重庆卷)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太阳梦》)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作思路”“构思”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间接
考查
(1)(2016·北京卷)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