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教案.doc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8页22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教案.doc
文档介绍: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
(2)不赂者以赂者丧 (    )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
(4)秦亦不以城予赵 (    )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
[答案] (1)连词,来 (2)介词,因为 (3)连词,因为
(4)介词,把 (5)介词,因为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
,则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则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会出现偏差。
2.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1)
(2)
                                
                                
[答案] (1)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2)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二)“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
,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3.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1)蟹六跪而二螯 (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
[答案] (1)A (2)C (3)B (4)B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4.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
(4)于是乘其厉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