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
突破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高考设题方式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手法,第二个方面放在“表达技巧”章节讲解。
【迁移拓展】
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
诗 歌
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
答案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缠绵悱恻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方法指导】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步骤一)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