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7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doc
文档介绍: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突破点 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
角度一 形象角度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方法指导】
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
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典例示范】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明确对比的诗篇;(2)“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对比点和答题角度;(3)“简要分析”,答题时先要概括,再分析。
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题目看
“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
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
从形象看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汉使亦应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即练即悟】
1.(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 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 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解析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