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doc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22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doc
文档介绍: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近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内容的变动。这一命题形式注重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了考点的覆盖面。“四选一”的考查形式降低了命题的难度。考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精准找到命题设误点,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其主要考查点有如下几类:
一、识图知全貌
二、掌握命题设误角度及解题策略
设误方式
原 诗
错项示例
错用分析
解题策略
错解词
语意思
(2017·全国卷Ⅰ)(节选)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艺术手法
辨析错误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①。
【注】 ①公元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思想感情
分析错误
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忽视注
释致误
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
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
(2018·北京卷改造)阅读下面这首词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