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6页1.39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语言的试题是诗歌必考的内容,多在选择题中渗透,也有时单独命制简答题,主要包括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指向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向一
炼字
【典例引领】
(2022·安徽池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于越亭①
张祜
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
洲觜②露沙人渡浅,树稍藏竹鸟啼多。
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③。
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
[注]①于越亭:原为唐代元晦所建,游人多喜登临此处。②洲觜:水渚,水洲边的小块陆地。③绿罗:绿色的绫罗绸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诗人行止,一个“重”字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
B.沙洲水浅,鸣鸟藏林,一少一多、一显一隐勾勒出别具情味的空寂景象。
C.时至中秋,诗人独在异乡,羁绊于客旅,不由得泛起断肠的静夜之思。
D.这首诗题咏胜迹,首联侧重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侧重抒情,布局妥帖。
2.颈联中的“衔”“蹙”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请对其加以鉴赏。
【答案】1.A
2.①“衔”“蹙”两字是颈联的诗眼,用字生动传神。“衔”即含,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夕阳似乎被山衔起,水光潋滟一如美人蹙眉,两字写尽美景之韵致。③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描绘了于越亭周围黄昏夕阳时的山光水色。美景融入诗人的即时情感,从而情因景生,妙意天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错误,首联有故地重游之意,写诗人乘一叶扁舟,行经于越亭下,停舟暂驻,面对一江浩渺的烟波,十五年后旧地重游,不由得感叹万端,由一个“重”字就认为“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有过度解读之嫌;再结合全诗分析可知,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衔”“蹙”是颈联的诗眼,诗眼即诗句中用得传神的字词,解答此题,一般要先解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再指出修辞手法及艺术技巧。
就本题而言,先分析“衔”“蹙”两字在句子中的含义,“衔”即“含”,这里写“山衔落照”,好似山含着落日,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水蹙斜文”是说风吹过水面波动,水纹闪闪。
再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以“衔”形容“山”,以“蹙”形容“水”,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太阳徐徐西落,与山顶等高时,似乎被山衔起,连同倾斜的光辉就是一顶红帽子,青山顿时有了美丽迷人的面容,楚楚动人。风吹过来,水波涟涟,流亮闪熠的水纹犹如卷不到尽头的炫目的绫罗绸缎。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于越亭周围黄昏时夕阳辉映下的山光水色,“欹红盖”“卷绿罗”形象的描摹,“红”“绿”色彩鲜明的着色,“欹”“卷”动作的奇特想象,使诗句富含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传神。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方法技巧】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释含义)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 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通关训练】
(2022·福建省厦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拟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音色。
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