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分钟 得分: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看惯了中原的文物,甘肃省博物馆里典藏的极具西域特色的文物,立即使我们有________的感觉,比如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都让人________。然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著名的“马踏飞燕”。马的三个蹄子是腾空的,右后蹄踏着一只鸟,有人说是鹰,有人说是隼,有人说是燕,有人说是龙雀。郭沫若老先生在1971年参观这件文物时,被它的精美造型震撼,给它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经专家一再考证,将其命名为“马超龙雀”)。
龙雀,据说它是凤凰的一种,是种极其凶猛又孤独的鸟,被称为“风神”。那么,能够与龙雀共飞于天,甚至将龙雀踏在蹄下的,也只能是天马了!然而,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匹马虽然异常矫健,但它的奔跑姿势不对。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慢跑时两只蹄交叉落地,右前左后腿同方向,左前右后腿同方向。而我们的“马超龙雀”中的马,( )。
我不禁遗憾。后来在一次聚会上见到一位马专家,我便________地将他叫到一边,说了我的困惑。专家抬了抬眼镜,温和地说:“人家本来就是很高的艺术,你非要把人家拉到写实上,那还是艺术吗?你看看周穆王的八骏,那名字取的,哪一个是马?
”我不禁________,是啊,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深谙此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耳目一新 叹为观止 迫不及待 拍案叫绝
B.耳目一新 低眉顺眼 心急火燎 拍案而起
C.眼花缭乱 叹为观止 心急火燎 拍案叫绝
D.眼花缭乱 低眉顺眼 迫不及待 拍案而起
解析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文中不是指文物复杂与纷乱,“眼花缭乱”不符合语境,再对应前面“看惯了中原的文物”,所以,“耳目一新”符合语境。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低眉顺眼:形容谦卑恭顺的样子。“谦卑恭顺”显然不符合语境。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心急火燎: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文中要表达的是等不及,不是着急,所以,“迫不及待”符合语境。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拍案而起”显然不符合语境。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B.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C.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D.他培养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解析 D项,中的括号与文中画波浪线的括号均表示补充说明。A项,表示解释说明。B项,交代引文出处。C项,对插入语进行说明。
答案 D
3.根据上下文和图案,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却是两条左腿朝后,同方向跃在空中,两条右腿同时朝前,右后腿着地踏着了龙雀。
B.却是两条左腿朝后,左后腿着地踏着了龙雀,两条右腿同时朝前,同方向跃在空中。
C.却是两条右腿同时朝前,右后腿着地踏着了龙雀,两条左腿朝后,同方向跃在空中。
D.却是两条右腿同时朝前,同方向跃在空中,两条左腿朝后,左后腿着地踏着了龙雀。
解析 根据图案可知,踏着龙雀的是右后腿,不是左后腿;根据前文的“右前左后腿同方向,左前右后腿同方向”,括号内填写的内容应是先写右腿。所以,选C。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1分)
①用马兰草制造的纸叫马兰纸。②纸,实际上是纤维制造品。③马兰草中含有60%~70%的纤维,即一百斤这种草中就含有六七十斤的纤维。④马兰的叶子外面有表皮,里面有叶肉,在叶肉组织之间,才是纤维组织。⑤怎样才能取得造纸所需要的纤维呢?⑥首先拿马兰用石灰水浸胀,使它软化腐化。⑦随后,用锅蒸煮,把它煮烂:用高度的热力,破坏它的构造组织,使皮肉组织和纤维组织分家。⑧煮烂之后,洗掉那些被粉碎的皮肉杂质,留下纤维组织。⑨然后将纤维碾碎。
⑩接下来就是造纸了。⑪将纤维放入水槽,让纤维在水里分散开来。⑫用竹筛子在水槽里轻轻捞两下就提出水外。
⑬随着水从筛面上流泻下去,留下薄薄一层纤维,均匀地平铺在竹帘面上,交织成了一张纸。⑭这种手续叫作捞纸,是造纸过程中的关键的重要技术。⑮捞纸的技术好,决定出品的好坏。⑯技术不好,捞出来的纸,就会有破缺漏洞,厚薄不匀。⑰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