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赏析表达方式.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31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赏析表达方式.docx
文档介绍:
古代诗歌之赏析表达方式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一、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 手法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3)《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解答】
(1)D.“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分析不正确。“斗米换衾裯”写的是城中的富人用 斗米来换昂贵的衣物,而不是普通的城中百姓。
(2)C.题干“去马来牛不复辨”是化用诗句,属于用典。A 项用庄周梦蝶典故,B 项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 典故,《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被称为亡国之音。D 项“大夫”是屈原的官职,“大夫泽畔行吟”是《渔 父》中屈原的典故。“司马”是白居易的官职,“江头送别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C 项无典故。
(3)《秋雨叹》诗题一个“叹”字,暗含情感,“叹”的内容要抓住背景,唐朝时已有颓象,再抓住语句中描写秋 雨的场面,秋雨绵绵,天气混沌不清,粮食无收,市井物价的混乱,忧国忧民的杜甫自然对百姓命运无比担忧关 切。《春夜喜雨》诗题一个“喜”字统摄全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春雨到来是欣喜的,诗歌侧重写雨景,突出雨的特 点,比如“好”“润”“潜”等,这些都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D
(2)C
(3)《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同时赞美了春雨默默润物、无私奉献 的精神。 《秋雨叹》极力描写秋雨之大,历时之长,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 与担忧。
【译文】天天秋雨,久久不停,四面八方一片乌云。眼前走的马来的牛无法辨认,泾浊渭清怎么来区分?谷 粒生芽,黍穗发黑,农民田妇的收成无法估计。城里斗米就能换到衾稠,只要两厢情愿,哪管它值不值?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 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 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 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往往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如赵师 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
①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
②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 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③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 前川。”
④化静为动,如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