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语文解密01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8页12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语文解密01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解密
01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复****任务】
判断正误类
辨析选择类
试题类型
勤积累明含义
正确使用词语
语境补写类
抓要点辨不同
成语
解题要点
勤积累明用法
析语境填成语
虚词
析语境填词语
分类别辨不同
【考情概览】
年份
试题类型
题干特征及考核词语
2020
选择题
成语(新高考II卷,判断正误)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喜闻乐见 老少皆宜 炉火纯青 不一而足
2021
选择题
成语及四字词语(新高考I、II卷,辨析类)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I卷,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II卷,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2022
填空题
成语(新高考I、II卷)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I卷, 不解之缘 密不透风 司空见惯
II卷,顺理成章 难以言喻 迫不及待
【分析预测】
近几年高考,正确使用词语基本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核成语,有时考核一般词语和虚词。试题由选择题过渡到填空题。试题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核,选文多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关,和其它的考点混搭命题,选择题重在考核词语的辨析,填空题重在考核根据语境填写词语的能力。
2023年高考根据语境填写成语会成为词语考核的重点,注意根据语境填写关联词等虚词。
【考点解密】
【典例1·判断成语使用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我之见,诗的佳不佳,根本不在是不是“偷古句”,而在有无诗才。有诗才者,虽“偷古句”而能为我所用,往往令人击节,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于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无诗才者,纵“务去陈言”而独出机杼,也一定乏善可陈。
事实上,艺术上这种旁征博引的创作方法,不仅在诗歌中颇常见,在绘画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敦煌莫高窟220窟的《维摩诘经变》中,便“偷”了《历代帝王图》中的一个形象;张大千《高士图》的创作,也常从孙位《高逸图》中“窥陈编而盗窃”。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的本意,是讲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所以,别人书中、画中的某一段落、某一形象,我把它拿来据为己有理直气壮。不过,在讲究“原创”,讲究“知识产权”的今天,就需要我们对这一传统的文艺创作方法作慎重的重新考虑了。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令人击节 B.独出机杼 C.旁征博引 D.理直气壮
【解析】
A. 令人击节:让人鼓掌,表示赞叹。语境是说有诗才的人,即使是“偷古句”也能为我所用,令人赞叹,成语使用正确。
B.独出机杼: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语境是说无诗才者即使努力构思角度新颖,也没多少值得称赞的东西,成语使用正确。
C. 旁征博引: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语境指类似上段中“偷古句”为我所用的艺术创作方法,不能用“旁征博引”,应改为“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
D.理直气壮: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语境指学术是天下的公器,拿来使用理由很正当,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C。
【答案】C
【技巧点拨】
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方法
方法一 抓住关键字词,判断是否“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不刊之论”,注意“刊”是“改变”的意思,不是“刊登”;“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是天气恶劣;
方法二 注意适用对象,判断是否“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指向性有意弄错。如“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子;“荡气回肠”只形容“文辞、乐曲等”委婉动人。
方法三 注意感情色彩,判断是否“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如“耳提面命”“闻过则喜”是褒义词,而“振振有词”“冠冕堂皇”就是贬义词。
方法四 注意用语得体 判断是否“谦敬错位”。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某些成语的使用须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不情之请”“抛砖引玉”“一孔之见”等只能用于自己。
方法五 注意准确简洁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