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浩然(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5页10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浩然(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浩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写山的静,渡头的“喧”,以及诗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心境。
B.“开”字精妙生动,写出朦胧迷离的林木被月光照映,暮霭消散、树影变得清晰的景象。
C.诗人将心志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行动与周围景物中,在平淡中见出优美,情感抒发委婉微妙。
D.后四句从视听、动静、虚实等方面由远及近进行描写,描绘了远离尘世、只有山林松径相伴的隐居环境。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句“惟有幽人自来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语出《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
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4.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5.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
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8.“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
A.春节 B.中秋 C.元宵 D.除夕
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0.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婉悲凉 B.凄楚含蓄 C.清幽质朴 D.旷达闲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②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笔调宏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和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B.颔联语句平实,由实入虚,承古启今,阐明登临之事,内涵丰富。
C.尾联中的一个“尚”字内蕴丰厚,面对古迹,诗人可谓百感交集。
D.全诗用典贴切,语淡味浓,体现出了孟浩然诗作古朴清远的风格。
12.本诗与杜甫《登高》都为登临之作,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
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
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
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