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考点1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 1.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2.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C. 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古代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B. 古代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最后是坐东面西。“张良西向侍”,地位最卑。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一文。 D. 宗庙,古代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战列婢妾的地方。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B.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C. 书,可用于指一种应用性文体,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可论政,可陈情。如《谏逐客书》《与妻书》。 D. 合纵,指战国时苏秦等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东西,故称合纵。 5.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项一是( ) A.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秦晋势均力故,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 D.《左传》《公羊传》《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