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板块3 古诗阅读与鉴赏 特别知识清单(3) 读懂古诗.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2.54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板块3 古诗阅读与鉴赏 特别知识清单(3) 读懂古诗.docx
文档介绍:
特别知识清单(三) 读懂古诗
一、知识必备
(一)古诗题材、体裁
(二)古诗结构
1.古诗的一般结构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

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

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
对仗
正对
是指上下两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
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相对立。如鲁迅旧体诗《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
串对
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三)古诗语言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家语(方式)
内容解说
示例
改变词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诗句中的“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改变词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
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