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板块3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39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4页70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板块3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39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精微品“字”,整体赏“格”.docx
文档介绍:
学案39 赏析语言之炼字与语言风格
——精微品“字”,整体赏“格”
课堂学案
复****任务 1.掌握赏析炼字的角度与规范,重点赏析诗眼。2.判断并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乙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风格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了语言风格和炼句。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可能出现。
2020
天津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炼字艺术
2019
全国Ⅲ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语言风格
2017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炼句
知识图要
活动一 赏析炼字艺术
一、掌握赏析炼字的角度与答题规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祠堂景象 ②赞扬其功劳与品德
精做试题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②“寻”表明诗人初到成都,环境生疏;寻找蜀相祠堂,表达诗人对它渴望已久,很想瞻仰。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④渴望当世能有忠臣贤相来匡扶社稷,使国家恢复和平统一。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和“空”用得最好。“自”,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②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③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把武侯遗忘。④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之深。
类题延练
阅读《纪村事》一诗(原诗见学案38“活动二”),思考: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少,傍晚牧童归来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