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第2部分 古诗词鉴赏 群诗通练3 兄弟情深——苏轼苏辙往来诗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讲义.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页6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第2部分 古诗词鉴赏 群诗通练3 兄弟情深——苏轼苏辙往来诗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讲义.docx
文档介绍:
主题导语 苏轼、苏辙兄弟俩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苏辙与其兄苏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往来,从未间断。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C.颈联嘱咐,上句要苏辙身处契丹也要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写诗人的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当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D.这首诗以送别为题,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答案 C
解析 “下句写诗人的梦境”错,下句是设想苏辙的梦境。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注]
苏 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 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 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轼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经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南山》一诗,苏轼依仿次韵,并作《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辙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的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残花”“绿苔”,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 二者相映成趣。
答案 B
解析 “实写”错。从标题来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