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语文解密24 赏析诗歌语言特色及风格(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3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语文解密24 赏析诗歌语言特色及风格(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解密
23 诗歌文本阅读(赏析语言特色及风格)
A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一1153),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网,网罗的意思,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想要网住春天,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想象的写作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爱春、惜春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此处将密集下落的雨丝比作“网”,形象的写出了春雨雨丝的细密,这一比喻可谓形象生动。同时,“丝雨欲网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徒留作者面对终将逝去的春天的惆怅。一个“网”字,将作者爱春、惜春之情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是神来之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类题作答时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颔联描写了竹梢影和竹叶声两种事物,描写了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音响追逐着篆烟轻轻地飘来。一为视觉一为听觉,上句写出光影的变化,下句写出竹叶声的飘荡,视听结合,衬托出轩中环境的幽静。
通过茶碗来写竹梢影进入轩中,通过篆烟来写竹叶声音飘来,将景物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轩中人生活的闲适。“入”字,写出竹梢影追随茶碗而入的动感;“逐”字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竹叶声随着篆烟飘荡而********作响的动态美。
3.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和徐都曹①
[南朝齐]谢 朓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②。
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
[注] 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
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答案】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抒发了诗人赏景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1)精准审题: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手法,“妙处”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2)解题思路:首先回答诗中颔联“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写得最好。
然后分析颔联写得最好的原因。
颔联的意思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
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