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向24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8页21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向24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考点微专题
考向24 文言句式
(2021·全国乙卷)翻译文中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答案】
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解析】
(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