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7页9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杜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征夫①
杜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注】①此诗于广德元年十月作于阆州。时吐蕃陷松、维二州,蜀人被征戍守,战事失败,死伤甚众,故有此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衢”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叙写家人与征夫生离死别的场景,催人泪下。
B.“城市”句与上句相对,写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欢声笑语,更显景象之悲凉。
C.“漂梗”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战乱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
D.“衔枚”句以征夫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表达诗人对战乱的愤慨。
2.这首诗起首两句格调沉郁,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宋]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晓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注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皆为登楼抒怀之作,作者远眺想到国事之悲和个人之伤,感慨万千。
B.杜诗颔联意境阔大,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C.陈诗“帘旌不动夕阳迟”句由远及近,描绘出洞庭湖湖水的平静、傍晚的安详。
D.杜诗尾联展现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思,陈诗尾联因境生情,抒发身世之悲慨。
4.古诗文中常以物象来隐喻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请从两首诗中各选一例,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
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
6.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
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
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8.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
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0.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