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2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docx
文档介绍:
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C)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2.“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①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②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③,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榆荚: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铜钱,暮春飘落。②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③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雨洒榆荚,风吹柳絮的清新美好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词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站在江边,看见飞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江水的映衬下越发明显,盛开的花在青山的映衬下更是如燃烧的火焰,一动一静,更加迷人。
B.诗人看着翻飞的鸟儿和盛开的花朵,慢慢地一天就过去了,春天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C.也许回家早在计划之中,但因为战乱,诗人看着飞鸟和红花,"何日是归年?"可能根本就没有归年,心中涌起的是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感伤和对社会的不满。
D.诗人写的是鸟和花,说的却是对回家的渴望,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