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语文考点11 文言文断句(讲义).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6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语文考点11 文言文断句(讲义).docx
文档介绍:
文言文阅读
考点11 文言文断句
✬考点讲义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断句题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和理解,同时要熟悉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
知识储备
断名词和代词
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二)断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是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三)断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断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
关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因此,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的“……者,……也”,被动句的“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的省略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判断时也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再做判断。
断常用修辞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七)联系语境,疏通文意
文言文断句最主要的依据依然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
三、解题要领
判断文言文断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阅读文本,对需要断句的句子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判断的依据就是对文意的理解和知识储备中的具体标志,然后再对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排除。
第二步:将排除后剩下的选项再进一步地比对分析,注意具体解读文意,找出主语、谓语、宾语。再根据虚词、修辞、特殊句式等准确地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注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懂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