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点18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1页1.37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点18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考点18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是诗歌必考的内容,多在选择题中渗透,也有时单独命制简答题,主要包括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指向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向一
修辞
【典例引领】
(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晓:高山。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
【答案】1.D
2.(1)借代,都是代指女子。(2)①《九日》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错。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诗人自己甘愿居于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故选D。
2.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红裙”“红巾翠袖”都是以服饰代女子,是借代修辞。
《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请来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擦拭。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表达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激愤。
本诗“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颔联作者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无需音乐助兴,相对酣饮。“绿酒酬黄菊”指畅饮赏菊之事,“红裙弄紫箫”指音乐助兴。“红裙”对“绿酒”,“紫箫”对“黄菊”,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欢快。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方法技巧】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