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4页22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
【典例示例】
题型一 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芜城
李端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芜城,即荒芜的城市。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蔓生的废墟,极易令人感慨。
B.颔联中的问句,既凸显了诗人的感情起伏,同时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颈联描写空中寒风萧飒,地上荒草没路,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
D.尾联中明月当空,人迹已绝,鬼魂横行的情境描绘,渲染了芜城阴森恐怖的气氛。
2.本诗与杜甫《春望》都通过描写春日的凄惨破败景象,抒发兴衰感慨,但两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芜城》前四句是情理之语,缘情而见景;《春望》开篇即写春望所见之景,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②《芜城》后面四句反而写景,作者只以荒草漫路、精灵来去,把芜城的败象写透;《春望》后四句写情,诗人内心焦虑、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通过想象间接描写了芜城的荒芜冷寂”错误,“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大风吹拂着生长在城墙边的树木,野草淹没了城边的大路,两句是诗人实写芜城的荒寂,并非想象描绘。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芜城》前半部分四句均以理语出之。以“昔人”与“今日”对举,并以“今非昔”深化“前悲”,升华到“春风能几时”的题旨。昔人到此地,见到荒丘累累,已发出无限悲叹,诗人今日到此地,只见衰草漫垄,比昔人所见更为凄凉,其悲叹比前人更进了一步:春风仅数月,繁华能多时?春风原是美好的,风吹草绿,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昔日繁华之都变成了杂草丛生之地,昔万顷良田变成了一片荒原,这春风便吹动了人的愁思,引发了人的感慨;《春望》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芜城》诗的后半部分四句反是写芜城景象。“风吹城上树”,为常景象。“草没城边路”,则早无行人了。地上荒草漫生,空中寒风萧飒,两句构成了芜城的荒寂。“城里月明时”,只表明有明月当空,“精灵自来去”,便表明人迹已绝,鬼魂横行,传达出了空城阴森的气氛;《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沈子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诗和王诗都提到了柳,柳这个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B.贾诗前两句叙述了行踪,后两句抒发议论;而王诗却是先叙述后抒情。
C.贾诗和王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情感和景象融合在一起,抒情真挚。
D.王诗中诗人和友人离别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而贾诗却没有这一点。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贾诗和王诗都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但贾诗除了抒发离别之情,还抒发了人世凉薄、世情易散的感慨;
③两诗格调不同,贾诗侧重于离别之痛,情感更哀切,而王诗侧重于相思之切,情感偏向于明朗,并不过分哀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而贾诗却没有这一点”错误,“离恨空随江水长”,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结句比喻形象,“空随”二字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无论是比喻还是相关内容,均包含联想手法。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从诗题分析《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和《送沈子归江东》有“夜别”和“送……归”等词,表明都是送别诗。《巴陵夜别王八员外》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