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点04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6页1.34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点04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考点04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考核比喻、比拟、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反复、对偶等,考核以辨析和赏析的形式命制选择题或主观题,采用在具体的语段中命制试题,强调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指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向一
辨析修辞手法
【典例引领】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槐花可不是都能吃的。常见的槐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髦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入药。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文中的“槐蝉”代指“高官显贵”是借代手法,A项中的“管弦”代指“音乐”,B项中的“桑梓”代指“故乡”,C项中的“峨眉”代指“杨贵妃”均用接待手法,D项,“木石”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故选D。
【方法技巧】
常见的修辞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宛如、犹如等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提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易混修辞格辨析技巧
1.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1)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比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