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19 完形填空之记叙文(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英语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2页67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19 完形填空之记叙文(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19 完形填空之记叙文
记叙文完形填空可分为叙事和记人两种形式,它们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其他时态为辅;大量使用动词;适当出现直接引语。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解题要领
内容解读
抓住文章中心
中心思想有助于明确做题方向,提高针对性。文章题目揭示中心思想:如无题目,抓文章开头结尾,尤其是议论抒情的语句,也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明确叙述角度
在做题时考生可采用“角色渗透法”,这样有助于走进作者的思维,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理清写作顺序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理清写作顺序有助于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更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
明确写作要素
弄清记叙文的6要素,5W1H,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抓住这些写作要素,就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主体。
洞悉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借助叙事、写人或写景来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或教益。
2022年
新高考
体裁
主题内容
考点发布
I卷
记叙文
介绍旅行经历
动词4 名词5形容词、副词4
介词短语2
II卷
记叙文
环球旅行
动词4 名词7 形容词4
全国卷
乙卷
说明文
孩子们捉迷藏时坚持相互承认和尊重
动词7 名词 7 形容词4
副词2 动词短语1
甲卷
记叙文
讲述了两个爱狗人士是怎么从相知、相爱到相伴的
动词9 名词6 形容词3 副词1
介词短语1
2021年
新高考
I卷
记叙文
介绍第一次暑期打工的经历
动词8 名词4 形容词2
介词短语1
II卷
记叙文
警察破案
动词6 名词7 形容词2
全国卷
乙卷
夹叙夹议
女患者表达感激之情
动词9 名词7 形容词1 副词2
动词短语1
甲卷
记叙文
作者住酒店的经历
动词10 名词5 形容词4 副词1
命题专家谈高考
1.选材特点
完形填空的体裁主要以记叙文和夹叙夹议文为主,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选材都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倡导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观。
2.考查特点
主要考查实词。一般情况下,名词和动词(短语)考查的数量在2/3以上。在能力方面着重考查考生的词汇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新高考新变化
(1)文章长度:200词左右,较以往20空完形填空有所减短。
(2)空格设置:由原来的20空变为15个空,分值也大大降低,由以往的30分降为15分。
语篇的宏观分析是对文章的语篇类型、组织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文章的主题句或主题段落来确定文章的体裁到底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应用文。文体不同,文章的组织结构自然也不同。在当前的高考中,完形填空多是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因此,运用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对完形填空的语篇进行宏观分析,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此模式包括点题、指向、进展、结局、评议和回应六个要素。
一、点题和指向
1.点题是叙事者在叙事之前对要讲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概述, 会告诉读者“What is/was the story about?”。
2. 指向是指叙事者会在文章开头交代清楚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 会告诉读者“Who is/was involved in the story?”以及“When and where does/did the story happen?”等。有时候,点题和指向会一起出现在文章的首句中,这样不仅能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进展和结局
1.进展是故事本身的发生和发展,是叙事语篇的核心部分。它回答的是“How does/did the story develop?”。
2.结局是指故事发展到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它回答的是“How does/did the story come to an end?”。
三、评议和回应
1.评议是作者对所描述的故事所做的一种评论,它体现出作者对故事的态度和看法。
2.回应是对故事主题的一种升华,对读者起着某种启迪作用,能使读者对故事理解得更深刻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有时候,叙事者会把故事的意义留给读者去体会和思考,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具备回应这一要素。
技法一 重首句,易入题
完形填空的题眼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把握首句,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背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从而把握文章的发展方向,达到顺利“入题”的目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